科普如何看待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安全性問題?
雖然不少動物實驗證明了輸入間充質干細胞(MSC)的安全性,但臨床研究觀察和評價更具有意義。今天了解一下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安全性問題。
撰文:東海先生 雖然不少動物實驗證明了輸入間充質干細胞(MSC)的安全性,但臨床研究觀察和評價更具有意義。 1.發(fā)熱: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? MSC輸入治療后,發(fā)熱是常見的不良反應,文獻中的高發(fā)生率大概為39%[1-4]。一般無需特別處理,病人會自然恢復。有研究推測發(fā)燒的原因可能與輸入異體MSC引起的急性炎癥反應有關[5]。但是,MSC具有低免疫原性,而且有“免疫豁免”的特性,因此難于引起免疫排斥反應[6]。更直接的證據(jù)就是MSC能有效地治療各種免疫性疾病,尤其是治療GVHD[7]。 動物實驗證明MSC能有效地治療消除炎癥[8]。有研究評價了137例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患者,患者在MSC治療后并不出現(xiàn)免疫毒性[9]。因此,MSC治療引起的發(fā)燒與免疫反應、炎癥反應無關。 2.不良反應:胎牛血清 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利用胎牛血清(FBS)培養(yǎng)MSC,可能會增加MSC的免疫原性[10, 11]。但是大量的臨床數(shù)據(jù)發(fā)現(xiàn)MSC細胞懸液中的胎牛血清殘留和不良反應沒有關聯(lián)性。即使如此,考慮到胎牛血清中存在大量的異種蛋白,我們也應該盡可能地降低MSC細胞懸液中的胎牛血清殘留量(國家規(guī)定不能超過50ng/ml)。 3.不良反應:DMSO 更值得注意的是,MSC細胞懸液中含有二甲基亞砜(DMSO,細胞凍存必須要用的試劑)能明顯增加毒副作用,引起超敏反應[1, 12,13]。因此,降低MSC細胞懸液中含有二甲基亞砜的量能減少MSC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。 4.不良反應:內(nèi)毒素 我們在臨床應用中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MSC懸液中的內(nèi)毒素含量超標(國家規(guī)定不能超過2EU/ml),則很容易引起發(fā)熱,而與是否異體無關。胎牛血清殘留量、二甲基亞砜和內(nèi)毒素均與生產(chǎn)工藝密切相關,與間充質干細胞的細胞本身沒有關系。 5.不良反應: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不良事件 健康志愿者輸入MSC后,不出現(xiàn)輸入性毒性反應(心率、呼吸、血氧飽和度、血壓),各器官功能未見異常[14]。 大部分研究發(fā)現(xiàn)患者輸入MSC后,沒出現(xiàn)或者輕微的輸入性毒性反應[2, 4, 7, 9,15-30]。僅有三個臨床試驗報道MSC引起心臟毒性,表現(xiàn)為一過性心律不齊,發(fā)生率為7%(30例患者中有2例出現(xiàn))[23, 31, 32]。只有一個隨機對照試驗發(fā)現(xiàn)MSC治療16名患者,有3名患者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癥狀;而對照組36名患者中,有5名患者出現(xiàn)相同癥狀[16]。 6.不良反應:感染風險和成瘤風險 雖然有一個非隨機對照試驗中,MSC治療組100名患者中的3名患者,及對照組100名患者中的3名患者,由于治療后出現(xiàn)感染而導致死亡[33]。但是,更多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,通過統(tǒng)計學分析,發(fā)現(xiàn)MSC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感染率沒有差異,明確提出MSC治療不會增加感染的風險[15, 16, 18],而且MSC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惡液質和成瘤方面沒有差異[15-18]。長期觀察也沒有發(fā)現(xiàn)病人增加微生物感染和間充質干細胞致瘤的現(xiàn)象[7, 34]。更有學者給41例軟骨損傷的病人輸入MSC治療,觀察了11年,均未發(fā)現(xiàn)腫瘤的發(fā)生[35]。 大樣本臨床研究證明MSC治療的安全性[7, 9, 36-38]。亦有學者對目前大量的臨床試驗的文獻進行分析(Meta-Analysis),發(fā)現(xiàn)MSC輸入治療僅僅與發(fā)熱存在一定的關聯(lián)性,而與其他文獻所報道的不良反應沒有必要的聯(lián)系,認為MSC治療是安全的[39]。 其實人體中就廣泛存在MSC,從來沒發(fā)現(xiàn)人體內(nèi)的MSC會癌變,或者腫瘤來源于MSC。MSC細胞本身是安全的,MSC治療的不良反應與MSC懸液中的一些雜質有密切的聯(lián)系,比如內(nèi)毒素含量、胎牛血清的殘留量等。 總體來看,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記錄,對病人無明顯毒副作用,少數(shù)病人出現(xiàn)注射局部不適、短暫低熱等,對癥處理即可。 參考文獻: [1]DuijvesteinM., Vos A. C., Roelofs H., et al. Autologous bone marrow-derived mesenchymalstromal cell treatment for refractory luminal Crohn's disease: results of aphase I study. Gut 2010;59(12):1662-1669. [2]Honmou O., Houkin K., MatsunagaT., et al.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auto serum-expanded autologous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stroke. Brain 2011;134(Pt 6):1790-1807. [3]Karussis D., Karageorgiou C.,Vaknin-Dembinsky A., et al. Safety and immunological effects of mesenchymal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and 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. Arch Neurol 2010;67(10):1187-1194. [4]Liang J., Zhang H., Wang D., etal. Allogeneic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seven patients withrefractor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. Gut 2012;61(3):468-469. [5]Hendrickson J. E., Hillyer C. D.Noninfectious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. Anesth Analg 2009;108(3):759-769. [6]Le Blanc K., Tammik C.,Rosendahl K., et al. HLA expression and immunologic properties ofdifferentiated and 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. Exp Hematol2003;31(10):890-896.